2013年9月16日,桐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桐政办发〔2013〕131号文件印发了由桐乡联社提出的《桐乡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桐乡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全面启动。到2015年桐乡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简称桐乡联社)将以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打造便利、快捷的特色银行,让每一位桐乡人都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让每一位桐乡人都享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推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桐乡服务。
“建设美丽桐乡,打造便捷银行”
桐乡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普惠金融是指通过金融体系内的创新,为传统金融服务不能覆盖的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让每个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
桐乡联社因农而生,为农而兴,是桐乡市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长期扎根农村,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经营方向,为80多万桐乡人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提供金融服务,全力支持中小企业上规模增效益,具有牢固的农村市场基础。目前,330多亿元的存贷款量总居全市银行业首位,存款占全市银行业的三分之一,贷款占全市银行业的四分之一;58家营业网点遍布城乡,占全市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40%;176个驻村金融服务点,村级覆盖率达到100%;拥有员工640多名,占桐乡金融从业人员三分之一。作为桐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桐乡联社全面实施普惠金融工程,对于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为“三农”、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着力推动桐乡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围绕三大目标,开展五大行动,即围绕“创业普惠、便捷普惠和阳光普惠”三大目标,积极开展“网络覆盖行动、基础强化行动、扶贫帮困行动、感恩回馈行动和创新升级行动”。以金融服务网络覆盖为中心,重点突出便捷普惠,推动创业普惠和阳光普惠。
创业普惠。积极为广大农民、城乡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创业、增收、转型提升提供金融服务,使每一位创业者都能在信用社享受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三年内新增贷款投放总量不少于5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不少于40亿元。农户贷款户数突破10000户,企业贷款户数突破2000户。家庭农场贷款户数不少于300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覆盖面达到100%。支持培育“个转企”户数不少于600家、“规下转规上”企业不少于300家。信用贷款发放不少于6亿元,其中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不少于6000万元。
便捷普惠。全面推行“丰收村村通”,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三年内计划投入7500万元用于金融服务设施投入,全力构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到2015年末,ATM机布放达到150台,POS商户达到480户,丰收电话宝达到2800台,助农取款机和便农服务终端达到115台。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户数达到25000户。
阳光普惠。通过信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管理,建立由不少于550人组成的176个贷款公议授信小组,聘请176人组建村级金融服务联络员队伍,在每个村(社区)派驻金融指导员,打造一条公开透明、规范高效、互惠互利的支农支小绿色通道。充分挖掘信用资源,营造信用环境,计划三年内,信用农户覆盖面达到40%以上,县级信用村达到120个,市级信用村达到15个,省级信用村达到3个,省级信用镇达到2个,实现“普惠信用价值化”,推动“信用桐乡”建设。为农民增收、小微企业减负,普惠让利达到2.5亿元。继续免收16项费用。
三、五大行动
为实现上述三大目标,切实推进桐乡农信普惠金融工程,深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加快桐乡“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一)网络覆盖行动
1、完善物理网络。以镇(街道)、产业园区和新农村人口集聚点为网点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对全市服务区域以便利群众为出发点对营业网点、自助网点进行布局规划,不断优化调整网点布局。以“丰收村村通”工程为基础,努力打造农村“一村一点”和城镇便利金融服务网络,重点在农房集聚规划点、居民集聚社区开设简易型和自助型金融便利店,到2015年末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达到100%。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服务网络,让广大城乡居民不出村、不出社区,就能得到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
2、打造电子网络。以“应布尽布”为原则,加大便民金融服务设施投入,利用现代科技打造移动网络,增强跨空间、跨区域的金融服务能力,让广大农村地区的百姓也享受到现代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大力提高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与满足度。构建电子网络,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为载体,大力推进电子化服务网络,以科技应用助推普惠金融发展。到2015年末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使用覆盖面大幅提升。推广外汇业务“下乡进村”,让最基层的农户便捷地与世界相连。
3、做好财政合作网络。积极配合乡镇财政集中支付工作,切实为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社保卡、公务卡、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种粮直补等财政业务和政府惠民资金代理收缴和发放等服务,为城乡公务活动与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性、基础性金融服务。
4、编织人员网络。在各行政村(社区)建立公议授信小组、金融联络员、金融指导员三支普惠金融服务队伍,完善管理、考核和培训三大机制,服务队伍覆盖面达到100%,使其成为信用社和城乡居民的重要信息桥梁,以客户经理驻村担任金融指导员为载体,开展“金融指导员驻村”活动。为城乡居民提供零距离、贴身式服务,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惠共荣的新型服务关系,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普惠性金融需求。
(二)基础强化行动
1、持续开展“走千访万”活动。发动农信干部员工将信贷资金、金融知识及党和政府的政策与关怀送到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实现农信普惠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对接。全面了解各行政村、社区情况。做到“四进三新”,即进村进社区、进户进企业,走访新客户、走访形式新突破、走访力度新提升。走访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听民情、解民困、办实事,因地制宜、符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的做深做实走访,并与日常工作联系,使工作措施更加接“地气”,工作方法更加贴“民意”、工作效率更加得“民心”。三年走访农户、小微企业不少于30000户,新增业务关系客户4000户,其中贷款客户不少于1500户,农户贷款覆盖面有大幅提高。
2、优化信用体系。全面实施“丰收信用工程”,深入开展省、市、县三级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专业合作社的评定和应用,将信用评级与信贷政策、利率、产品等金融资源相结合,实施差别化优惠措施,给诚实守信者以支持,充分挖掘老百姓的纯朴品质,体现守信价值,打造信用文化,推动各市场主体信用品质的提升。
3、推广阳光信贷。推行公示制度,全面公开贷款条件、流程、利率、收费标准等。开展社会评议,充分发挥授信公议小组、金融联络员作用,将客户信用等级、授信额度等以短信、寄送信函、张榜公布等适当形式告知农户,确保每个客户公开透明地接受信贷服务。实行阳光操作,将信贷业务的受理、调查、授信、审批、放款等各个环节实行阳光化操作,保障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坚持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提高办贷效率,建立限时办结制度。强化社会监督,重点建立健全投诉受理和争议协调机制及阳光信贷监督员两大机制。
(三)扶贫帮困行动
1、推进扶贫扩面。围绕省委、省政府“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扩大扶贫小额贷款支持范围。对政策扶持范围内的扶贫小额贷款继续实行基准利率。不断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创新形式多样的金融扶贫模式。
2、推进助弱解困。支持生产经营正常、资金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度过难关;不压贷,不搞单方面的收贷等信贷退出行为,努力维系小微企业资金链安全;不延贷,确保小微企业周转贷款及时到位和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重点对单户贷款500万元的小微企业,实行政策、资金、服务倾斜。完善和推广“小微续贷通”,继续探索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3、推进知识普及。在各镇(街道)设立流动金融教育辅导中心,定期不定期开办金融教育辅导班,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广,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上门宣传、集中设摊、媒体广告等多种形式,为城乡居民提供金融普及教育,逐步提高创业、理财的意识与能力。
(四)感恩回馈行动
1、主动减免费用。按照“惠之于民”的原则,继续减免丰收卡普通客户卡开户费、工本费、年费、ATM交易费,卡折省内存取款及转账付出手续费,丰收电话宝跨行交易费,网银及手机银行安全机具工本费、证书年服务费、行内转账手续费,财政金库、救灾、抚恤金汇划费,短信通知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16项服务费用,实行普惠减费,降低居民金融服务成本。
2、主动让利于民。围绕农民增收、小微企业减负,最大限度实行利率优惠,真正让利于民,与农民、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三年内通过减免手续费、优化存贷款利率定价等措施,让利总额达到25000万元。
3、主动回馈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无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开展“送温暖、送知识、送服务”等公益活动。开展“农信干部结对帮扶”工程,走近弱势,帮扶弱势。开展“村银共建新农村”活动,推行资金合作、管理合作、服务合作和信用支持的“三合作一支持”,促进村级集体资金保值增值,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五)创新升级行动
1、创新普惠机制。围绕富民惠农,构建金融普惠的长效机制。建设银政合作机制,积极与市、镇(街道)、村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农信金融资源作用,对接富民惠农相关民生工程实施主体,出台相关配套服务措施。对农民创业需求进行全面归类,针对种植、养殖、副业、农机具购置、建房、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创建以及特殊团体帮扶等用途设计农民创业系列贷款产品,逐步形成“农民创业贷款超市”,多层次全方位满足农民创业资金需求。
2、创新普惠方式。推行贷款“三式”服务,即农户贷款“一站式”服务、小微贷款“工厂式”服务、产业贷款“链条式”服务。在充分掌握农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户贷款“一站式”服务,推广自助循环贷款业务,实现农户服务便利和快捷的统一。充分应用科技手段,探索客户分层管理,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创业卡”,尝试农户贷款“批发”、小微贷款“工厂式”批量作业模式。围绕羊毛衫、皮草、菊花等成熟产业链,对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对其本地上下游卫星企业、农户进行调查分类,探索与产业经济配套的“链条式”服务,实现产业链的信息、资金等资源共享。
3、创新普惠产品。大力推进信用贷款,让有信用的客户能方便地获得贷款,到2015年末信用贷款发放达到6亿元,其中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达到6000万元,信用贷款惠及不断扩大。以丰收小额贷款卡和丰收创业卡为拳头产品,实行 “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贷”的便捷措施,提升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创新担保方式。根据城镇化带来的居民投资需求,扩大理财、基金、黄金、保险类保值增值产品等“四品”在城乡的覆盖面,增加居民金融性财产收入。加快推广网上银行、国际业务、电话银行、移动支付等新业务、新服务,更好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多元化金融需求。
4、加大创业创新支持。以“农民创业贷款超市”为目标,形成“金土地”系列农民创业贷款,分类排列,使每一位农户在创业时都能在农信社有一款适合需求的产品。积极与组织、团委、妇联、人武等部门联合,对大学生村官、城乡青年、巾帼妇女、农村党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贫困家庭等特殊群体创业进行信贷帮扶。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创业培育计划,支持小微企业走新型创业之路,加大“个转企”“规下转规上”以及“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信贷支持力度。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重点在打基础、搭框架,有序启动推进“桐乡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制定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工作方案;二是召开三年行动动员大会,形成共识,营造氛围;三是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及分工,按照职责分工逐条、逐项落实。
(二)健全完善阶段(2014年):重点在找不足、抓进度、提质量。一是认真总结启动实施阶段的良好经验做法,全面查找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难点;二是定期召开总结、分析和交流会议,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三是深入开展现场调查研究,对工作推进落后的社进行督导和阶段性考核,初步评价实施效果。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5年):重点在机制范畴取得突破。一是认真总结前两年活动成功经验,建立普惠金融的长效规范工作机制;二是推进农信系统普惠金融理念的升华,服务体系的完善,组织网络的健全,金融产品的丰富,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三是显著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使农信普惠金融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大大提升。